假反贼,真粉红的户晨风底色——一个为中共漠视传统背书的粉红博主
近些年,户晨风以“敢说真话”的形象在网络上赢得了不少粉丝。他自称“第一反贼主播”,敢骂体制,敢批时政。然而,在某些涉及社会现实和文化命运的问题上,他的言论不仅不是反叛,反而与中共的治理逻辑高度一致,起到替体制背书的作用。最近他的一些表态,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
一、户晨风的论调:小商贩=脏乱差
在视频中,户晨风屡次强调:
“相比中国的街边小吃、路边摊,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卫生水平更高,因此为了身体健康,大家应该尽量选择洋快餐。”
表面看,这是一句“公共健康提醒”。但深挖下去,这种论调逻辑非常危险:
• 它默认食品卫生的差距是小商贩的“素质”问题,而不是制度问题。
• 它暗示传统饮食业者“天生不合格”,理应退出市场。
• 它在潜移默化中,为政府打击路边摊、夜市提供了民意合法性。
这种叙事,与其说是“反贼”,不如说是“民间版粉红”。
二、为什么日本、韩国、台湾的小吃能“干净”?
如果我们放眼东亚,就会发现:食品卫生的保障从来不是小商贩“良心”的产物,而是政府治理逻辑的结果。
• 日本:街边小店、居酒屋、夜市摊点依旧繁荣。政府通过“低门槛许可+公共卫生设施+严格但可负担的监管”,让小贩既能赚钱,又能合规。
• 韩国:首尔的广藏市场、小吃摊既有烟火气,也能保持基本卫生,靠的是政府长期建立的“可执行监管体系”。
• 台湾:夜市成为文化符号,不是因为摊贩更讲良心,而是因为台湾政府选择平衡文化传统、市场生存与食品安全。出现问题时,依法追责到个体,而不是一刀切取缔整个行业。
对比之下:
• 中国大陆:政府不是“管理型政府”,而是“管控型政府”。
o 食品安全问题一出 → 全面取缔,省事省力,政绩显著。
o 没出问题 → 放任灰色生存,既不监管,也不扶持。
o 结果:小商贩被迫在“卫生合规”和“活下去”之间二选一。
换句话说,不是中国小贩天生脏乱差,而是制度把他们逼成了这样。
三、户晨风的“健康呼吁”为谁服务?
如果按照正常逻辑,公众应该问的是:
• 为什么麦当劳、肯德基能在市场价格下做到合规,而中国小吃摊却做不到?
• 为什么政府没有建立起一个让小贩既能盈利又能基本卫生的制度?
然而,户晨风却用“为了健康,大家多吃洋快餐”的说法,把矛头指向了小贩个体,而不是体制问题。
这种言论效果有三:
1. 污名化传统饮食业者:让公众默认“小商贩就是不合格”。
2. 为取缔铺路:当局只要动手清理摊贩,就能轻易获得舆论支持。
3. 加速文化消失:当麦当劳、肯德基成为“唯一干净选择”,中华小吃就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
这难道不是在替中共背书吗?
四、“假反贼”的真实底色
户晨风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?
• 他需要维持“敢讲真话”的人设,于是挑选那些不伤体制核心的问题来放炮。
• 在食品卫生问题上,他选择了一个安全又能引发共鸣的角度:麦当劳比路边摊干净。
• 结果却是:言论的实质作用与体制高度合拍——强化了中共对传统文化的漠视,甚至助推了“资本垄断+文化单一化”的路径。
所以说,他是“假反贼”,因为:
• 他并未挑战制度逻辑,反而在关键处巩固了制度逻辑。
• 他口头骂体制,却在客观效果上替体制做了最需要的事。
五、真正的反叛应该是什么?
如果真要站在反叛体制的立场上,逻辑应该是:
• 问责政府:为什么不建立公平市场环境?
• 要求制度:如何让小贩在可负担成本下保持卫生?
• 保护文化:如何在食品安全与传统传承之间找到平衡?
这才是“第一反贼”该做的事。
但户晨风没有。他把问题简化为“小商贩不行”,让所有结构性问题隐形化。
六、结语
在食品安全问题上,户晨风并不是一个挑战体制的声音,而是一个帮助体制塑造合法性的声音。他不是反贼,而是披着反贼外衣的粉红。
当公众在他的“健康提醒”中鼓掌时,其实也在默许:
• 路边摊该消失;
• 夜市该清理;
• 中华传统饮食该退出历史舞台。
而这,正是中共梦寐以求的治理效果。
所以,所谓的“第一反贼”,不过是文化的敌人,传统的掘墓人。
赞(5)